血栓类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发病率高居各疾病之首,并且是人类死亡的第一大原因。WHO数据显示,2019年世界范围内因血栓类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4,其中前两大杀手为缺血性心脏病(16%)和脑卒中(11%)。在我国,根据国家血管中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记录,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死亡的原因前两位一直都是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1]。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都属于急性突发性血栓性疾病。此外,深静脉血栓、血栓栓塞、毛细血管栓塞等血栓性疾病都对人类的生命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并且,血栓性疾病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显著增加。因此,在平均年龄较大的发达国家,血栓性疾病防治几乎成为社会的首要医疗负担[2]。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平均寿命和平均年龄都显著延长,这一问题在我国也愈发凸显。因此,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一直以来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在临床上,血栓性疾病的类型和发病原因很多。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形成的动脉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肺栓塞等。然而,无论何种血栓都是由激活而聚集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作为主体。因此,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抗血小板药和抑制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通路)的抗凝剂是最常用的用于血栓性疾病防治的药物。由于血栓形成(thrombosis)和正常凝血(hemostasis)具有高度同源性,都是通过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血块。因此,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血小板药和抗凝剂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都会损伤患者的正常凝血功能,从而带来严重出血风险。从分子机制上分析,这些药物的靶标同时在血栓形成和正常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凝血因子XI(coagulation factor XIa,FXIa)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血栓类疾病治疗靶标。相对于传统的治疗靶标凝血酶(thrombin)和凝血因子X(coagulation factor Xa),靶向FXIa的药物在治疗血栓类疾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传统抗凝剂的副作用:大出血。
该项目拟采用基于分子对接的高通量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筛选出高效专一的靶向凝血因子XI的抑制剂作为先导药物。并通过化学修饰设计并合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专一的FXIa抑制剂作为低出血风险抗血栓药物的先导物。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