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楠人工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福建师范大学

更新时间:2024-12-11

关注
点赞
咨询

所属领域

现代农业

项目类型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项目年份

2024

项目状态

可产业化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项目简介

(一) 刨花楠实生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针对刨花楠种子成熟期一般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种子无休眠期、不易贮藏,采用随采随播培育的半年生实生苗偏小、不能用于次年春季造林问题,利用轻基质网袋,开展刨花楠实生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通过改进种子催芽与育苗技术,实施配方施肥,结合精细化的水分与养分等管理技术,使6月下旬播种的实生苗,在当年即可达到造林苗木质量要求,实现了半年生苗可上山造林目标,极大地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效率与造林成活率。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该树种的优质苗培育技术,修编了刨花楠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二) 刨花楠扦插育苗高成苗率繁育技术研究。

在前期已掌握刨花楠硬枝扦插育苗技术及其扦插生根机理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刨花楠嫩枝(春梢或秋梢)扦插育苗技术研究。通过优化扦插基质配方、改变基质与穗条消毒液品种与浓度、改进插穗生根诱导及插后苗床的湿度控制与消毒灭菌方法,使扦插成苗率提高到大于90%,突破并成熟掌握了刨花楠嫩枝扦插育苗高成苗率关键育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扦插成苗率与扦插育苗效率,为开展规模化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满足大面积造林时的优良苗木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 刨花楠高效林培育关键技术。

利用前期成果中所取得的人工林培育技术,结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及不同混交树种的人工林的氮磷配方施肥试验,从造林立地选择、混交树种、造林初始密度、抚育间伐、追肥量及追施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人工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编制了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开展该树种人工林培育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方法。

(四) 刨花楠主要功能性状对气候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

通过对福建、江西、等省区刨花楠主要分布区采种母树及其林下2-3年生幼苗叶片等主要功能性状的测定,结合其所处的气候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并初步揭示了刨花楠主要功能性状对气候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五) 低温及季节性干旱对刨花楠苗木生长的影响。

针对局部地区在造林当年,易受季节性干旱及冬季极端低温影响现状,开展了1年生刨花楠幼苗的低温及水分胁迫受控试验,分析并揭示了刨花楠苗木对低温及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刨花楠耐寒性与其种源地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三指标可作为判断刨花楠幼苗受低温胁迫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该树种适合生长于水湿环境,对60%的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轻度干旱林地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在低于田间持水量的40%的林地环境下不能存活。

(六) 刨花楠幼苗对氮、水及其复合效应的响应与权衡适应机制。

针对我国南方存在氮沉降及季节性干旱问题,通过对刨花楠幼苗的水分与氮添加处理试验,发现刨花楠叶、茎、根主要功能性状氮-水复合干扰下具有显著的协同变化关系,各器官之间资源权衡策略具有高度趋同性;在资源不平衡配置条件下,会采取降低难获取资源的获取量、提高易获取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资源利用权衡策略。

(七) 不同氮磷配施及水分添加对刨花楠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通过对刨花楠幼苗的不同氮磷配施及水分添加试验,分析并揭示了不同氮磷肥配施及水分对刨花楠生理特性及生长影响机制,并发现以田间持水量80%、氮肥添加量100kgN·hm-2·a-1、N:P为8-12的氮磷肥配施时的苗木生长量与质量最好。

(八) 刨花楠个体大小与林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关系。

通过对生刨花楠人工中龄林个体大小与林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关系分析发现:土壤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10cm土壤,根际土壤氮含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土壤放线菌与胸径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含量则与胸径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件,修编地方标准2个,提升了苗(林)木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用价值。

成果的先进性:

(一) 突破了利用刨花楠嫩枝进行扦插的关键技术,使扦插成苗率达90%以上,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二)通过刨花楠轻基质实生苗育苗基质及苗期水肥管理技术研究,提升了前期实生苗培育技术成果,实现了半年生实生苗可上山造林的目标。(三)从混交树种、造林密度、氮磷养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刨花楠适合在福建省山地造林的混交树种、合理造林密度及造林后的氮磷配施技术与方法,提升了前期人工林培育技术成果。(四)揭示了刨花楠速生及应对氮沉降与季节性干旱等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成果推广前景:刨花楠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优良珍稀常绿阔叶乡土树种,一直以鲜重计价销售。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该树种需要的激增,资源严重不足,市场收购价逐年上升,迫切要求大面积人工高效培植该树种资源,以解决市场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因此大力发展该树种人工林,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成果适用范围:该成果适宜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及浙江省等我国湿润亚热带区域推广应用。


推荐项目

查看更多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