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星座由厦门大学、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等联合策划并开展应用研究。2020年12月“海丝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实现了福建卫星从0到1的新突破。
厦门大学、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等将联合发射多颗轻小型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小卫星,在太空中构成海丝星座,组网运行,以高时间分辨率全面覆盖海岸带以及大型湖库和流域,在地球上空布下一面“天网”,让人类更好、更快地了解江河湖海每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变化,提供提供SAR(全天时/全天候/穿透云层)、水色相机(高精度)和可见光相机(0.5米高分辨率)等多种传感器类型的卫星遥感大数据系统和综合服务体系,对近海及湖库进行高频次综合监测,提供山海空间数据服务。
“海丝一号”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而“海丝二号”是一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如果说“海丝一号”能告诉你,风有多大,浪有多高!那么,“海丝二号”将带你俯瞰江河湖海,告诉你水清水浊,植物可繁茂!
“海丝二号”卫星(卫星代号HISEA-2)由厦大、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研制,具有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的特点,是一颗以海洋近岸浅海及内陆水体的生态环境为观测目标的微纳光学遥感卫星,其主载荷为一台多光谱相机,配置8个水色专用可见/近红外多光谱波段,可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观测、我国沿海城市海岸带及近海水环境监测等应用领域,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技术引领与示范作用。利用“海丝二号”上配置的多光谱相机可以获取水体表层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初级生产力、透明度、浅海地形等参数,应用于水质安全监测和评估、海洋养殖、海岸带旅游、养殖业执法以及保险赔付等。此外,“海丝二号”卫星还可应用于近海水产养殖的赤潮灾害的防灾减灾,增强用户对赤潮灾害的应变能力。对近海、内陆水体水质的时空动态变化、珊瑚生态系统的状态等开展研究。
“海丝二号”独特魅力
小身量,大本事
“海丝二号”设置有八个接收波段,覆盖蓝绿至近红外,中心波长分别为450、490、570、625、680、710、745和865 nm,与传统的水色大卫星相当;星下点地面像元分辨率20m,大大优于大卫星的1km分辨率,尤利于近海及内陆水体观测,特别是呈现赤潮或溢油斑块八个波段获取信号与噪声之比(信噪比)皆大于270,大大优于其他多光谱小卫星,利于生成更高质量的水质遥感定量产品;可以获得水体上层的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悬浮泥沙、透明度等等水体基础参数数据,辨识大型藻类及浮游植物的类别,其侧重近海及内陆水体,与侧重大洋的大卫星协作助力水环境变化的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兼具民生服务价值;能够对近海港湾、河口及内陆湖库、河流等进行细化的水质监测,如赤潮、溢油事件,助力防灾减灾;能够对清澈的浅海进行水深测量和底质分类,实现对特定水域的地形监测;可以帮助水体-大气之间二氧化碳通量及其他碳循环参量的估算,提升近海碳通量的定量准确性,为我国践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贡献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