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6·18”协同创新院;引进院士智力资源,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广泛面向海内外获取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实现高端跨越式发展……“6·18”平台在我省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致力于聚集高端资源,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厚植创新创业创造沃土,为我省向产业制高点攀升激发澎湃动力。
创建载体,打造产业创新链
“以前我们的产品较单一,如今我们的系列雕刻机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谈起入驻“6·18”协同创新院机械装备分院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前后变化,中机数控科技(福建)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鸣樟说,以前他们想提高产品附加值,但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做到。
“2015年,与机械装备分院开展合作后,依托分院技术、资源等优势,次年就开发了5面体钻孔中心和石材雕刻中心两款新产品。”他说,中机数控实现了转型发展。中机精冲公司的“精冲+冷锻”智能示范车间为我省独创,属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的精冲零件已成为奔驰、宝马等欧美名牌车系的配套产品;中机铸材水玻璃铸造废弃砂智能化生产线,解决了废弃铸造水玻璃旧砂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福建机械行业高端产品配套能力及高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企业创新力不足,迫切需要技术支撑。2013年10月,“6·18”协同创新院首家产业技术分院——机械装备分院在三明高新区金沙园挂牌成立。该分院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作为依托单位,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三明)装备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科技服务资源集成整合和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政产学研多方共建合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副院长姜超介绍,机械装备分院聘任了著名焊接专家林尚扬院士为首席顾问,聘请了机械总院原院长李新亚研究员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为指导专家,带动分院技术团队快速发展。目前,分院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122家,平台应用示范体系试点用户12家,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服务企业新增产值10亿元。
“6·18”协同创新院是我省借助网络技术,政产学研多方共投共建,吸引境内外科技资源“入驻”的科技创新平台,现已设立13家产业技术分院,正在培育筹建氟化工产业分院、电子商务分院等7家分院。
借智登高,催生创新“核裂变”
“6·18”平台带来一大批创新团队和项目,推动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批创新载体在我省落地。近5年来,“6·18”平台实际对接院士专家项目256项。目前,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开展合作项目505项,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环保、化工、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
“这条休闲鞋智能化成型生产线,在传统制造业中引入工业机器人,使用工人数减少65%,产品的品质、耗损率、环保程度得到大幅改善,且投资成本仅2年便可收回。”走进泉州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泉州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黄劲煌介绍说,2017年“6·18”上,华宝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签约,合作研发休闲鞋智能化成型生产线。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汇集中国工程院段正澄院士及其团队、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华中科大专家等,组成核心团队协作攻关,成功突破技术难题,为华宝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方案。
业内专家指出,泉州拥有约4000家鞋企、约5000条传统生产线,预计泉州智能化装备市场规模达250亿元。智能化成型生产线项目实现产业化后,将有力推动泉州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三年可实现新增利税约2亿元。若推广到全国,将产生一个新的千亿产值的制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开放共享,吸纳全球创新资源
前不久,福建捷泰工业与日本索道公司成功开发了省内首座回旋式立体停车库及半埋式、全埋式立体停车库,引发业内外关注。从汽车配件制造领域到快速进入智能立体停车行业领域并领先市场,捷泰工业精彩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离不开“6·18”协同创新院机械装备(福州)分院的“一臂之力”。
“6·18”平台经常性组织协同创新院机械装备(福州)分院专家提供行业技术诊断、科技咨询、人才培训和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该分院负责人介绍,针对捷泰的技术需求,分院多次派出专家团队到企业进行技术评估,经过3个多月分析、研讨,将捷泰工业与全球立体停车设备优势企业日本索道精准对接,并派出多位教授级高工进行技术支持,经过2年的中日双方技术攻关,项目获成功。
该分院2015年起开展对日技术与项目交流,已成功对接落地近7项技术成果。去年,该分院还与福建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留日分会联合设立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站,开展常年对接。
开放、协同、共享,唯有创新合作方式,才能更好整合汇聚一流创新资源,释放科技资源的活力和创造力。“6·18”平台积极吸引境内外科技资源,加快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为我省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