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将于2018年6月17至21日在福州举行。多年来,“6·18”已成为福建企业项目合作、技术交流、资金导入、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能。从4月27日开始,将持续推出企业家眼中的“6·18”系列稿件,和大家一起探索“6·18”为福建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企业家眼中的6.18系列报道(十一)
没有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也没有宏伟的厂区面貌,在略显局促的厂房内,林秀椿和他的两个儿子却创造出了众多先进智能的缝制机器,获得了近30项专利,走出了一条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创造”之路。
裁缝师傅的创新发明“父子兵”
林秀椿的父亲是个裁缝师傅,林秀椿从小就对各种缝制机械十分好奇,经常自己捣腾。十几岁时,林秀椿成为了某服装厂的一名机械维修工,终日与各种缝制机器为伴。多年后,他逐渐成为行业中的“老师傅”。
切带机是纺织、鞋服、箱包等企业常用的加工机器。长期打交道,林秀椿越来越感到手中的切带机存在不少缺陷,“它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切断,不能加工成各种各样的样式,还需要人工修剪,损耗大,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我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新型切带机来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林秀椿从一名机修工转型成为缝制机器研发人员,他花费大量心血进行研发。经过三年攻坚,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可靠的新型切带机,可以把织带裁切成圆形、锥形等多种样式。
2011年,林秀椿在家乡莆田创办了坚强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把发明成果变成自己的创业项目。
“我们的切带机优势很突出,价格比原来的便宜一大半,但能加工的款式多,也节省人工,使用寿命更长,性能也更为可靠。”林秀椿自豪地介绍。这台机器能为国内制鞋、制衣、制袋等企业节省生产成本,创新新产品,在温州、义乌、广州等地都很受欢迎,还远销印度与越南,每年销售量达数百台。
在此基础上,林秀椿与两个儿子开启了发明之路,共同开发出了圆角切带机、超声波切带机、智能切带机等。2012年,还开发完成切流苏功能,达到更加便利、功能更加多元化。林秀椿乐观豁达的性情也遗传到孩子们身上,一家人都成了快乐的“发明家”。
创新就是要想别人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林秀椿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他们一家最珍视的财富——一大沓专利证书,共有2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此外,绷缝机缝合船袜、超声波模具花轮、船袜下料定位器等8项专利已提交申请,正等待审核。
这些年,林秀椿他们坚持走访全国各地的工厂,分析大大小小的市场,依据市场行情来指导产品创新、发明。林秀椿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他们只能走薄利多销的道路,慢慢依靠技术加强自身的实力,让更多厂家看到他们产品的优势。
“创新就是要想别人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莆田本地的新飞天鞋业、双凤鞋业等企业,一般购买十多台切带机就够了,但对裁切刀的需求却源源不断,一年都要买走几十套裁切刀。根据裁切刀用途的不同,林秀椿又研发出几十款新式裁切刀,打开了销售市场,形成机器与刀具“并驾齐驱”的局面。
此外,林秀椿还发现,该行业存在没有切带机标准、没有检测的指标数据和不规范生产等问题。2012年7月,林秀椿制定企业标准。2014年3月,他进一步修正企业标准,并在省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备案。公司先后获得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称号。
“6·18”让我实现了创造梦想
“我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算是参加大型展会,一点都不怯场。”早年,林秀椿带着开发出的第一台新型切带机参加“6·18”。在展会上,林秀椿的机器十分受欢迎,福州仓山和福清的许多鞋厂找到他购买机器。
“6·18”不仅增加了林秀椿的客户群体,其代理商队伍也逐渐壮大。初尝甜头的林秀椿,就这样成为了“6·18”的常客。他不仅为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销路,而且还在与智能型企业的对接中,实现了由制造向“智造”的飞跃。
2015年的“6·18”上,林秀椿与福州天虹公司对接,并于当年11月与福建工程学院签约共同开发。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让产品不少功能实现智能化,如增加多种自动提示功能,使一人可以值守几台机器,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提升效率。现在,林秀椿正在解决仪表盘的温度适应问题,产品推向市场已指日可待。
2016年“6·18”,林秀椿又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签下项目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物联切带机”,采用传感器、无线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实现远程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智能管理、数据传输等功能。
“感谢‘6·18’成全了我们小人物的发明创造梦想。”对于未来的发展,林秀椿充满期待。他说,他还将通过“6·18”这个平台,把创新之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