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将于2018年6月17至21日在福州举行。多年来,“6·18”已成为福建企业项目合作、技术交流、资金导入、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能。从4月27日开始,将持续推出企业家眼中的“6·18”系列稿件,和大家一起探索“6·18”为福建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2017年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已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而国内本土品牌机器人却仅占消费市场的4%,其中国产机器人大量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在国内,一家名为福建永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越智能”)的国产机器人企业为摆脱行业现状攻坚克难,在经过了5年的探索与发展后,陷入了瓶颈。参展“6·18”,为其打开了一扇发展的“新门”,仅一年的时间,企业就挺进行业前列。“机会果然是会从天而降的。”福建永越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越智能”)总经理陈逢章曾这样戏言说道。
国产机器人低端产能过剩陷窘境
在业界,普遍将机器人产业链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器人的“身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机器换人”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对国内现状,陈逢章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很多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只是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设计开发机器人,让它们进行简单重复的运动。他说,“这不是机器人,是机械手。”
据陈逢章介绍,简单的替代人工模式导致了机器人领域的门槛降低,2011年全国大约有400家机器人制造、服务企业,到了2017年就已经超过4000家。在这4000家企业中,大概只有5%的企业年产值能够上亿元,约有20%的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他表示,正是因为行业门槛的降低,导致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造成了低端产能过剩。
雄心壮志创办永越 艰难挺进行业中游
从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陈逢章几乎把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各环节的工作都干了个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11年,他怀揣着振兴国产机器人雄心创办了永越,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5年,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正准备着手引进一名工业机器人研究人才。当时,陈逢章和他的永越智能在行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经人介绍,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组队到永越智能考察。通过这次考察,陈逢章被聘为该院先进制造技术集成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成为首位以企业老总身份进入该院的研究人员。
“企业老总到科研院所当研究人员,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混编团队’,既促进了科技研究更符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陈逢章说。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横跨多学科的集成应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是企业不具备的,有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这个“智库”,永越智能在基础研究和多学科创新协作上,一路坦途。
此后,永越智能开始全方位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展开产学研合作,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激光切割、焊接,使其效率和精度都大幅提升,这项系统集成技术位居国内先进水平,为高端制造提供装备支撑。到了2016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永越智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已超过70台,产值突破2000万元,跻身行业前20%。
“6·18”逆袭 一年内杀入行业上游
在2016年第十四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永越智能的机器人不仅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也收获了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和“6·18”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青睐。展会结束后,省招标集团和“6·18”基金经过详细考察了解,决定投资入股永越智能。
陈逢章表示,参展“6·18”,原只是想提升企业知名度,没想到一下子让公司有了国企背景、基金背景。
省招标集团的入股,不仅为永越智能带去充裕的项目启动资金,还为永越智能打开了一扇发展的“新门”。省招标集团权属的信息技术公司、经纬测绘公司、检测公司、智能养护公司等在人才和技术的储备方面与永越智能有着不少的互补,通过资源整合,永越智能计划与他们联合开发了“视觉自动识别系统”等,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如今的永越智能,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软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已经和安川、ABB、西门子等国际知名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承担了安川在福建地区的机器人售后技术服务业务。公司开发的智能装备自动化喷涂技术、静电旋杯喷涂系统等已在众泰汽车、长安汽车、福建奔驰等众多企业成功应用。仅2017年第一季度,永越智能已安装机器人35台,根据合同估算,2017年可突破150台,实现产值超亿元,从而进入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