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为媒,驾舟踏浪,鸥鸟为伴……随着暑期的到来,山东荣成的大海洋牧场迎来研学游的学生团队。近年来,荣成市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动力,大力建设“资源修复+生态养殖+高质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
日前,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改造捕捞设施等方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渔业发展新格局。
“国家支持在符合相关海域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具备适宜自然条件的海域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鱼礁的设计、建造和投放,配套的船艇、管护平台、监测和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建设;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移植修复等。采用的技术包括:人工鱼礁制作投放;海藻、海草、珊瑚等的移植修复;增殖放流;海底在线观测系统建设等。”7月8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资源养护处处长罗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海洋牧场构建原理等自主创新
如何高质量构建国家级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建设必须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渔业资源的养护和持续产出。要加强以生态修复和增汇为主要目标的固碳生物功能群构建,陆海统筹、四场联动构建海洋牧场,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海洋减排增汇功能,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告诉记者。
为规范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组织编制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等国家标准。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深入贯彻‘两山理论’,实现海洋牧场构建原理、技术、装备、模式等自主创新,构建‘规划布局—科学选址—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于一体的海洋牧场技术体系,科学布局规划海洋牧场建设。开展海洋牧场生境高效营造和关键资源养护等,实现精准定位、精准评价、精准预报、精准采捕和精准施策。构建智能信息平台,搭建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网络;建立智能专家决策系统,实时保障海洋牧场生态安全。”杨红生表示。
加强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
杨红生介绍,山东省将海洋牧场作为第6次海洋产业浪潮,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10个,省级海洋牧场17个;规模、体量均居全国前列;实现年收入约30多亿元,带动渔民增收6亿多元。”荣成市科技局副局长王鑫指出。
在科技支撑方面,王鑫介绍说,首先,强力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出台了《关于优化百千万英才计划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培养引进威海市以上高层次人才20多人。其次,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先后培育出“荣福”耐高温海带等新品种10多个。第三,努力构建绿色发展技术模式,研发构建多层次综合养殖技术(IMTA),形成了“海上一个牧场、海中一个牧场、海底一个牧场”。
“在智慧发展方面,打造以现代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智慧型海洋牧场。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荣成市荣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已经成功研制出牡蛎采收平台,已产出样机,并相继通过了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山东省水产学会等单位组织的专家验收。该平台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相比,同单位收获量节省人工90%,生产效率提升10倍,采收率提高到99%。”王鑫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制了一批海洋牧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制品。“我们提出了‘水域生态牧场’发展新思路,即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水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杨红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