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福建农林大学召开科技成果发布会,主动对接产业一线——

当好科技服务“店小二”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24-10-22

梳理资源 全面推介

20日,福建农林大学召开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一边是该校推出的21个特色产业链服务方案、124个优质品种、500个重点专利,一边是来自我省科技、农业、知识产权有关部门和仙游县、政和县、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等地方政府、产业园与企业的200多名代表。

“在公司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跨出的第一步便是借助母校的科研实力,合作建立了一个蔬菜育种农场,针对蔬菜品种选择、示范及栽培方面开始探索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03届毕业生徐水勇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有了学校大力支持,我们得以在设施大棚、抗风设施、无土栽培、高效栽培等领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栽培技术体系和设施装备管理技术体系。”

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徐水勇的创业离不开与母校福建农林大学的合作,也是校企“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此次发布会,福建农林大学主动当起“店小二”,诚邀全省135家农业企业进校,全方位展示在农林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搭建经验分享与沟通平台。

中蔗福农48号、福农41号、农嘉杏1号杏鲍菇、“雪珊龙15”珊瑚猴头菇、禾9S、福兴A、锦S、闽禾香占、福农1号牛角椒……会上,该校首先启动存量科技成果盘活行动。来自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等院系的学者依次上台宣讲推介,介绍由其团队选育的甘蔗、食用菌、水稻、辣椒新品种,“绿色、抗病、抗逆、高产”等优良性状是新品种的关键词。

发布会上还集中发布了一批精心培育的特色产业链成果——

比如,菌草产业链已从“以草代木”发展菌业,拓展至菌草草种选育、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和菌草生物质材料等领域;

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蔗产业链围绕甘蔗种业、种植、加工三个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解决了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宜机化甘蔗种质创制、蔗区土壤酸化、产业高端化程度低等现实产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此外,蜂产业链瞄准蜂产品优质高效生产、蜂产品精深加工与医疗保健应用等;银耳产业链聚焦银耳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创新、加工产品研发等;茶产业链科技成果主要解决茶树种质鉴定、茶树新品种选育、茶树生态栽培管理、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等问题……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高校科研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近年来,我们实施了特色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培育行动,举办此次成果发布会就是要展示学校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成果,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成果转化的农林大品牌。”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南介绍。

当天,一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签约成为焦点。技术成果转化类项目,包括“一种高性能生物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等6项棕榈油基树脂相关专利转让,生物质基胶黏剂制造竹木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转让,以及“经遗传修饰的大豆植物”专利技术申请权(含后续专利所有权)转让等。

在校地合作上,尤溪县酸化耕地治理实施服务项目、食药用兰花产业开发首期技术合作协议、仙游县乡村振兴合作项目、政和县竹家居增值加工技术服务与开发研究项目等协议,也陆续签约。

围绕育种技术、种苗繁育、智慧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与会嘉宾完成了成果转化类、技术开发类、技术服务类、校地共建类等四大类型近30个项目的签约。

记者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今年以来,该校与企事业单位达成技术转移转化交易373项,交易额约1.7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项目数增加58项,交易额增加近一倍。

为提升科技服务发展能力,该校正持续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介绍说,学校聚焦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已获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41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部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45人,其中国家级人才81人。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