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创会:搭建中国和东盟科技合作的桥梁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3-07-31

这些年来,中国和东盟各国跨国技术转移加快推进,合作网络效能不断显现。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重要高层论坛之一,东创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架起了创新合作的桥梁,有效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不断发展。

“技术转移和促进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在大会上表示,借助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技术转移,双方能够跨越传统的发展阶段,创造符合双方独特需求和利益的创新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与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9个东盟国家建立了政府间“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并与7个国家组建双边技术转移联合工作组,其中有6个联合工作组协议在往届东创会开幕活动上签订。

统计显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成了广泛覆盖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数超2800家,在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建立4个离岸技术转移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技术转移活动,服务中外企业超过1.8万家,对接项目约1.3万项,有力推动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深化扩展合作领域

从提升国际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到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合作,从健康与医疗产业发展方向到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交往,在第5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中日韩和东盟的青年科学家共同描绘卫生健康发展的新愿景、新未来。

创新无止境,未来在青年。“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负责人说。

在模拟演示环节,相关领域的专家还带来了“口腔精智仿生诊疗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与转化”“数智赋能基层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4D打印定骨器”等内容,展示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创新成果。

自2019年首届“10+3”青年科学家论坛举办以来,来自中日韩和东盟的众多青年科学家积极参与,为推动“10+3”科技创新合作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这些年来,东创会在打造面向东盟的技术需求对接及创新合作平台的同时,不断拓展合作国别,编织更广大的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还积极围绕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和地区科技合作热点,设置论坛话题。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具前景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也是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本届东创会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多位行业专家开展主题演讲,为行业上下游搭建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激发创新思维,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机遇。

“相信本次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渠道,越中关系将不断增添新动力、迈上新台阶,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贡献力量。”越南科技部高技术司副司长阮黎雄表示。

论坛还特设先进技术展,展示了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及产品,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机遇。

架起创新合作桥梁

作为中国唯一的自由贸易港,海南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连。本届东创会邀请海南省作为嘉宾省,利用东创会平台为海南省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东盟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在热带作物农业领域,海南与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了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生产与加工技术示范基地、境外农业试验站,联合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在深海领域,我国海南省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围绕深渊深潜联合科考等开展了深入合作。

海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劲松表示,开展与东盟的科技合作,海南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应该在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海口国家高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口江东新区、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在7月14日举办的中国—东盟技术对接会海南专场上,海南对园区进行集中推介,向东盟国家发出邀请,共享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

服务全国,对接东盟。连续多年的举办,东创会有力助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科技创新的务实合作。

为推进务实合作,本次大会还启动了2023年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发布了《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合作倡议》和《中国—东盟科普交流合作工作方案》。

前10届东创会共举办了31场专业领域技术对接会,展示推介项目累计4200多项,共同见证了79个中国—东盟重点创新合作项目的签署,促成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签约及意向签约达300多项。

“我们将充分发挥东创会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和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创新需求对接,探索面向东盟开展合作的崭新机制,促进更高水平区域科技交流合作。”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国忠说。

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架起创新合作的桥梁,东创会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新的科技动能。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