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辉美景大坂山,风水宝地东溪畔,种植水稻吮山泉,颗粒金黄真饱满……”一首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村民陈国荣自创的闽南歌谣,唱尽丰收的喜悦。
粮食稳产丰产,需要“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实”。今年,《厦门市扶持粮食生产六条措施》出台。这一新措施对粮食种植进行补助,成了厦门农民称道的“种粮六条”:种植水稻每亩补助750元;购买机械化服务的每亩最多再补助450元;撂荒地复耕种粮的每亩可补助800元;大棚轮作水稻每亩可补助200元;水稻种植保险保额也从每亩500元提高至每亩1000元,市、区财政给予90%保费补贴……“种粮六条”释放出了强烈的重农抓粮信号,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武伟说:“目的就是为了让‘良田’回归‘粮田’,让农民有动力种粮。”
“种粮六条”的东风吹到了东辉村,7名村“两委”成员牵头成立合作社,40多名村民入股,投入二三十万元,撂荒地成了良田,种上水稻。今年夏天,这片70亩的水稻田迎来了丰收。
“截至目前,水稻每亩产量达到400多公斤,累计收获3万多公斤稻谷。这是我们村近20年来最多的一次。”村“两委”成员高旺永说,很快,这片水稻田又将种上马铃薯、地瓜等粮食作物,村民可以期待下一季的丰收。
根据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种植大户的产量调查显示,今年厦门大部分早稻喜获丰收,粮食作物长势好于往年,早稻产量平均每亩可达400多公斤。在今年雨水较多的不利气候条件下,这样的收获实属不易。
大部分农民表示,是补贴政策坚定了他们种粮的信心。
相比往年种植200亩水稻,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村御蔬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多种了不少,总共有350亩,底气来源于“种粮六条”。
“种植水稻每季每亩补助750元,如果购买全程机械化服务,还可以享受额外450元的补助,这样算下来每亩可以享受补助1200元,基本可以覆盖农民的种粮成本。”御蔬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泓达说,“今年我们早稻1亩产量在500公斤左右,1亩净赚五六百元。”
尝到政策补贴的甜头,夏粮丰收后,黄泓达来不及休整,又开始新一轮的晚稻田间管理。如今,合作社的稻田一片绿色,秧苗已有五六十厘米高,再过两个月又能收成。
为了压实粮食“金扁担”,厦门还加强“双抢”期间农机具调度,用技术挖掘生产潜能。在厦门,智能化的联合收割机成为抢收稻谷的“主力军”,种粮户可通过合作社预约农机上门,也可自行购置小型农机,省时、省力又方便。
利用胡萝卜收获后的休耕地,厦门今年首次开展较大面积旱稻示范种植,运用新技术,在没有施肥和用药的条件下,100亩的旱稻田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左右,收获了1.2万公斤干稻谷。
功能性水稻品种是厦门开展的粮食新品种试验之一。今年,厦门从省农科院、厦门大学引进7个优质早稻、功能性水稻品种,在大帽山成功试验种植“降糖大米”。这种大米每公斤售价可达30元,后期推广种植可以增加粮食的价值,大大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