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深圳技术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李和言教授团队正与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工程师调试履带式巡检车。
“按照交付要求,我们必须赶在6月前完成巡检车第三代样机的可靠性验证。”李和言指着实验台上布满传感器的测试设备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道。这个小长假,实验室已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对接活动。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场景,正是深圳技术大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的生动写照。
作为深圳市率先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高校,深圳技术大学构建起“成果赋权+收益捐赠”的双轮驱动模式。不到5年时间,深圳技术大学的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由6家发展到近50家,以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金额翻了两番。
利用政策“东风”大胆先行先试
2020年5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年7月,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方面创新机制、先行先试”。
该行动方案发布4天后,深圳技术大学借政策“东风”大胆改革,出台《深圳技术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管理办法》《深圳技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办法(试行)》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制度,明确“学校赋予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学校与成果完成人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等事项,明确转化科技成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024年6月至8月,深圳技术大学将“综合能源系统电热联合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建立计算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赋予李和言10年无偿使用权,并许可李和言创办的龙坪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独占使用,未来个人部分收益可捐赠学校。这种“赋权成果转化+约定收益捐赠”的创新模式,一方面使高校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占企业股份,充分保障孵化企业自主经营权,另一方面可通过接受被赋权人利润捐赠形式实现收益共享,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赋权改革解开了束缚科研人员的制度绳索。”李和言感触颇深,学校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机制,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由技术经理人为科研人员办理各类手续提供全程服务。这种新模式既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又确保科研人员能够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回报,提高了成果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释放成果转化的“乘数效应”
得益于深圳技术大学建设示范性研究型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学校18个学院的学科方向与深圳市及坪山区的产业集群密切契合,采用“赋权改革+约定收益捐赠”模式将学校科研成果赋权与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常面临‘教授创新企业不买单’的窘境。”李和言坦言,现在学校采用“企业出题,联合解题”模式,立项阶段就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技术路线论证。在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政策引导下,深圳技术大学建立产业需求动态数据库,组建由企业总工、投资机构、技术经理人组成的“技术需求委员会”,确保每个科研项目都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深圳技术大学、坪山区政府以及常州市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协同助力下,2024年8月,李和言团队研发的自动驾驶隧道巡检车、电池BMS管理系统仿真测试工具、车辆电驱动控制系统实时仿真器等七类创新产品,已在江苏、天津、上海、深圳等地成功完成首台套交付。
近期,深圳技术大学拟与坪山区人民政府、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共建环深圳技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成果转化的“乘数效应”。
“面向未来,深圳技术大学将构建更完善的成果转化全流程生态系统。”深圳技术大学科研与校企合作部主任吴旭表示,在前端评估环节,学校将购买并开发人工智能(AI)专利价值评估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技术成果的市场前景、侵权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此外,深圳技术大学还在探索“开放许可+收益共享”新机制,计划每年筛选优质专利进入开放许可池,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仅需支付低成本年费即可获得技术使用权,待产品盈利后按约定比例向学校和科研人员支付收益分成。
“这种去股权化的新模式,既保护知识产权,又加速技术扩散,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吴旭表示,随着“技术大学—产业园区—资本市场”创新三角的持续完善,更多科研团队将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