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师生接力闯前沿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1-11-10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可谓锦上添花。在荣誉面前,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李德仁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学习,他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

  说这些成就是李德仁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可谓确凿不疑。他讲起过去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然而,李德仁谈科研、谈创新时总会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

  对李德仁的学术生涯来说,有两位导师的影响尤其重要。一位是李德仁的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卓,另一位是李德仁的博士生导师,德国的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教育我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王之卓不拘一格,免试录取李德仁做自己的研究生,为了他的成长又让他去德国深造。在德国,阿克曼赏识李德仁的聪慧,也让他“快点读”,并支持他毕业后回国工作。对两位导师,李德仁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王之卓教授有两段话我记了一辈子。一段话是说学科研究要在向深部发展的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这是他1987年提出来的;另一段话是关于人才培养的道理,在王之卓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老先生说,如果我有什么思想,就是要向我的学生不断学习,引发了全场鼓掌。”

  无独有偶,阿克曼也给李德仁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当了大教授了,我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钻研都不会比学生强,在每个技术分支上,都是学生走在第一线。他们比我们强,我们只是在宏观上把握得好一点,看得更远些。”

  除了对学生的尊重、支持、关爱,李德仁从两位导师身上学到的另一个道理,就是“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李德仁回忆说,在德国,阿克曼以激励学生自主性、发现学生的天赋为信念,支持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学问。在李德仁回国之前,阿克曼鼓励他做组织科研的领军科学家,为国家需求服务。此外,阿克曼还建议他不要拘泥于中国传统的师父带徒弟模式,而是要把年轻人直接拉到前沿一线去工作。李德仁认为,自己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很多人才,就和继承这种观念密切相关,他总是把最难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的研究。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李德仁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把学生的建树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81岁的李德仁已经培养了两百多名博士研究生。“我有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领导。”李德仁骄傲地说。“李老师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李德仁的学生朱欣焰教授这样说。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