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各项举措多从宏观上涵盖产学研三类主体,重点聚焦新兴技术领域和具体类型的知识产权布局和转化,对细分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建设关注度则相对较弱。提升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
国有企业有力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群体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是引导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中流砥柱。
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有企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面对结构性供需失衡,国有企业能提供公共产品以弥补市场失灵,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短板,主动承担起强链、补链、固链的重任,通过汇聚优势资源促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可持续发展。面对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有企业可充分保障国内经济循环畅通,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威胁,是活跃内需的牵引力量,更是高水平“走出去”的领军力量。
知识产权强国须有知识产权强企的支撑。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品质,决定了其是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核心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需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自身做强做优做大厚植发展优势,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发挥良好示范。
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存在一些问题
知识产权作为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市场竞争力核心要素,在引导创新、优化结构、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助力国有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当前,国有企业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定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策略尚不能重点聚焦,高质量专利储备不足且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在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未能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投融资等活动。二是系统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致使管理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正向支撑不够,企业科技创新效率与其占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不对称,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的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三是知识产权国际化深度拓展、对等布局与反击能力不足,因知识产权运营问题被动式应诉情况频频发生,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和纠纷处置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对标对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知识产权竞争力要求和考核评估要求,国有企业须奋力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以知识产权赋能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效率发展。
持续提升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新时代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建设,须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强企战略为引领,聚焦主业、直面问题、凝聚方向,以质量和价值为标准引导知识产权运营实践,让企业知识产权统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一是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率运用。通过知识产权环境评估、专利导航等优化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决策,依托企业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化,在新业态新领域加强知识产权预先设计与布局。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知识产权协同转化,搭建支持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股权、分红等分配激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实施,完善贡献导向和效果导向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高水平管理。提升企业各类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动态化分级管理水平,及时开展知识产权质量评价,积极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适时组建内部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加强对涉密人员、载体、场所等全方位管理,在关键核心技术转移、高端人才进出、企业间合作或并购等过程中开展知识产权风险审议或尽职调查,防范知识产权不当使用、泄密流失和侵权,强化技术秘密与专利的组合保护。
三是推动知识产权高层次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着重拓展知识产权海外作价投资的实施渠道。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制修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提供信息支撑和技术依据,为国家在多边合作框架体系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密切跟踪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变化,加强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预警防范,寻求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提高知识产权涉外纠纷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