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校园变成科技园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19-07-08

    开放整个大学校区,把大学变成“创新创业创造产教融合科技园”。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今年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被亮出,让记者为之一叹。它出自连江县政府、福州理工学院和国脉科技。20亿元资金,将被投入实施这个计划。

    这个设想,试图效仿“硅谷模式”,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助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记者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越来越被要求趋于同步。作为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硅谷模式”被证明是当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方式。在硅谷成功的企业中,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占有很高的比例。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他们勇于将自己的高技术发明商品化。

    在我国,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催生了“三创产教融合科技园”的设想。

    那么,“硅谷模式”能否在我省成功落地?记者近日走访福州理工学院发现,提出“校园+科技园”政校企创全融合平台设想,是基于其在产教融合办学方面的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作为一家应用型高等学校,该校利用举办方国脉科技的产业背景与技术优势,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结合,已探索出“工程师+讲师+技术股东”的协同众创模式。

    如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国脉科技的产业对应福州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既是企业技术股东,也是学校讲师、教授;生产车间,既是实验实习基地,也是创业教育工作室;企业技术项目,既是教学真实案例,也是科研课题。福州理工学院在校园内建立起的一条高端汽车电子生产线,便是产教融合模式的新实践。

    按照计划,在现有产教融合经验的基础上,福州理工学院将更进一步,将校园变成开放的科技园,用企业的市场与资金,结合高校的智力与硬件,加上政府的政策与引导,吸纳与现有产业链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入驻,以期打通产教融合链条,将高校变成产学研用综合体。

    效仿“硅谷模式”,这样的探索能够成功打造产业高地,产生带动地方发展的蝶变效应,还需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