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蜜柚科技小镇果农喜获丰收
依托法人科技特派员这一机制,以研究所为主体,汇集多学科专家,解决县域多个产业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难题,改变以前单一的“技术输血”形式,增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自我造血”功能。
10月19日,正是深秋好时节。位于福建漳州诏安县太平镇走马村的青梅品种观光园,游客络绎不绝。该园从国家果梅资源圃等地引进的40多个青梅品种陆续到位,成为集品种展示、科研实验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基地,也是当地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每年可接待10多万人到此观光旅游。
“在对口帮扶诏安县的三年多来,通过发挥科特派团队集团作战优势,创新青梅优质高产载培标准示范片、专用肥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扶贫模式,帮助农户和贫困户增收400多万元,带动100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使青梅真正成为当地的‘扶贫果’‘致富果’。”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林一心说。
琯溪蜜柚科技小镇、下河杨桃小镇……近年来,漳州市科技局组织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所、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市农科所等法人科技特派员,由各单位负责人牵头,组织各领域专家,与诏安、平和、云霄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整体对接,克服单个科特派“势单力薄”的不足,实施多个漳州市科技精准扶贫重大项目,有效破解了各县域多个产业的系列科技难题,趟出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融合一二三产,开辟青梅之乡“梅”好产业
利用废弃的牡蛎壳,可制造有机生物肥。“有了新绿肥,改良了土壤,不仅降低了成本,青梅的品质也不断提升。”诏安县官陂镇吴坑村果农张阿查高兴地说。他口中的新绿肥,正是福建省农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团队与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青梅配方肥。
据介绍,漳州诏安县盛产青梅,被誉为“中国青梅之乡”。然而,由于之前农户管理技术落后,长年耕作使用化肥,导致当地土壤营养元素失调,酸化严重,收益不高。为此,双方开展青梅配方肥的研制和推广。
新产品推出后,当地农民和贫困户却有疑惑:“施了这么多年化合肥,没听过土壤要改良,还要换新肥。”为此,科技特派员吴松海等开始走村入户,向农户介绍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及新肥的配方、使用方法。“科特派专业又耐心,他们参与推广,梅农的接受度提高了很多。”玛塔公司负责人林红烨说。
目前,该所在诏安县青梅主产区太平、官陂和红星农场等乡镇已推广面积1000多亩。去年,青梅鲜果增产30%—40%,每亩增收600元以上,每亩减少化肥使用成本约80元。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青梅品种观光园建设,使之成为国家果梅种质资源圃观测站,推进太平镇青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观光者真实体验到‘诏安踏青、太平赏梅、走马观花’的中国青梅之乡文化旅游魅力。”林一心说。
不仅助力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该研究所还围绕县里主导产业八仙茶、青椒、百香果、芭乐等作物和果树,组织开展了从品种引进、栽培技术、配方肥的研制到产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技术示范推广,推进全县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建设科技示范场,蜜柚小镇“富民果”飘香
每年产量增加15%,成本却降低10%以上,每公斤柚子收购价还比别人高出1元钱。平和县安厚镇功夫种养农场负责人深切感受到了科学生态种植的魅力。
平和作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全县蜜柚种植规模已达70万亩,年产量130万吨左右。针对全县蜜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漳州市科技局组织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进行对口帮扶,由该所选派李发林副研究员等一批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驻地服务,积极打造集人才、技术、帮扶为一体的蜜柚科技小镇。
如今,功夫种养家庭农场已然成为平和县发展蜜柚产业的一个科技示范场:李发林等科技特派员们倡导使用有机肥,引进蜜柚水肥一体化、捕食螨生物防控方法等新技术,进行配方施肥、土壤酸化治理等探索,改善生态、减肥增效,实现蜜柚有机生产。8年来,该家庭农场7次选送的功夫蜜柚,获得平和蜜柚节柚王赛品质王二、三等奖,产品得到各界的普遍认可。
与此同时,该所还组织科特派联合漳州市诺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广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科技成果“琯溪蜜柚黑星(斑)病”,并申报省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在平和建立了20亩的防控技术示范区。
“从果树到蔬菜花卉再到植保土肥,我们还推进当地蜜柚、蔬菜、花卉、南药、茶叶、铁皮石斛、金线莲等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形成‘科技+共建’扶贫模式,带动平和县长乐、大溪、安厚等乡镇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陈振东说。
如在安厚镇鑫华源家庭农场,龙头村贫困户林其海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助下,通过家庭农业种植年增收5000元以上,加上农场务工收入,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3.5万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培育新农人,为“三农”发展持续造血
百年杨桃树、古老的城堡、茶马古道,伴着隐约的杨桃果香,下河村,这个位于云霄县下河乡的杨桃小镇已成为外地游人纷至沓来的“网红”地。
曾几何时,这个小山村还是一个省级重点扶贫的“空壳村”。“过去我们最发愁的是杨桃卖不出好价钱。”下河村支部书记蔡劲松说,以前村里杨桃种植面积虽然大却分散,品种以本地酸杨桃为主,口感酸涩,产量高但销路不好。
作为云霄县的对口帮扶单位,漳州市农科所选派市“十佳科技特派员”赖宝春挂钩下河乡霞河瑞通家庭农场。她在服务挂钩对象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与技术问题,先后主持或参与5项省市科研项目,为杨桃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她还认真落实杨桃产前、产中、产后植保技术服务工作,先后推广新技术10个,参与创办合作社1个,培训农民300人次,为周边村起到模范作用。杨桃的品质上去了,销路打开了,当地贫困户实现了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推动科技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户,赖宝春还深入到诏安、平和、南靖等地,围绕花、果蔬产业,采取集中授课、田间地头指导、观摩会等多种形式,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雨露扶贫等培训,累计培训达5000人次,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制约乡村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和技术的欠缺。”漳州市农科所有关负责人说,科技特派员要通过帮扶,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技术能人,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持续造血。如该所食用菌服务团队在毛木耳新品种选育、栽培料发酵技术研究、螨害防控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工作,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在挂钩的单位进行示范,带动周边村庄辐射推广300万袋以上。
漳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俊雄认为,依托法人科技特派员这一机制,以研究所为主体,汇集多学科专家,解决了县域多个产业发展中的实际科技难题,改变以前单一的“技术输血”形式,增强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自我造血”功能,培养造就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全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事业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完善主观智能评分系统,将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熊德意说,以后的AI自动批阅系统肯定会越来越“聪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也会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