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引企入校成为常态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23-01-06

“双元制”“学徒制”“订单班”……近年来,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引企入校等融合新模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应用。得益于此,不少职教生提前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安心等待毕业。

在传统认知中,学校就是学校,企业就是企业。引企入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相应课程,实行双导师、双基地、双考核,开启了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新形式,无疑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众所周知,学生实训和实习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瓶颈。引企入校不但能够迅速将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校培养更多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前熟悉工作岗位,在毕业前积累更多实操经验。从企业方面看,引企入校也有助于优先选拔人才和自我品牌推送,提高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可以说,此举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随着当前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社会经济加快复苏,人才技能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高技能人才“一将难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要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拔得头筹,高技能人才是关键。吸引企业进驻校园,往小了说,是顺应产业调整趋势,共同培育企业急需的人才;大而言之,是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乃至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瓶颈的内在要求。

不过,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天然的认知差异。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多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主要是为了解决眼下的人才招聘问题。学校则寄望于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就业面。深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赖于双方增进沟通交流,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从目前来看,比较理想的产教融合模式,应当是综合考虑地方性产业布局、学校培养定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将企业资源禀赋更好地融入区域产业和教学实践,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

更应看到,还有一些企业考虑到效果产出周期长和需要投入的成本高,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政策引导和经费扶持,调动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用于校企共建实训平台的意愿和积极性,同时在产教融合政策上坚持连贯性,持续支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让企业诉求得到充分实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