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加杠杆”背后的转型动向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20-09-04


    近期,泉州科技部门发布消息,为推动科技型产业发展,泉州市级财政已设立1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并结合信贷资金,以15倍系数放大后形成15亿元的专项贷款,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接下来,泉州市下辖的多个县(市、区),也将推广这一做法。

    政府部门以财政资金设立风

    险补偿资金池的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贷,这在泉州政策层面极为鲜见,让人深味。笔者以为,泉州这一举措折射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的导向方面出现较大转变。与房地产、传统过剩型制造业“降杠杆”甚至“去杠杆”相反,这一做法很显然是“加杠杆”。这一产业发展政策的转变及其相关的金融政策,带着深深的转型烙印。

    泉州是我省民营经济和传统制造业双中心,是闻名全国的品牌之都,创造了众多的产业奇迹。然而,当下,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持续,规模庞大的泉州传统产业多陷入要素成本高企、产能过剩、销售不畅、利润率下滑等困境。与此同时,以传统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泉州下辖多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出现转型阵痛。

    如何才能突出重围?几年来,泉州进行诸多尝试。除加快传统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外,泉州政、企、投资等层面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领域。然而,科技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与传统产业有着较大的区别,要撬动科技型产业的发展,并不容易。

    与传统产业多依赖劳动力、土地等不同的是,科技型企业的

    项目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由于行业技术准入门槛较高,企业需投入较多的研发资金。资金的不足,成为大量科技型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最大困扰。

    从市场主体情况看,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泉州冒出一批科技型企业。但客观地看,这些企业普遍设立周期较短,且多为中小企业。一个客观的现实是,这些中小科技型企业,很多甚至是轻资产类型,在资金流、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资金方面,势单力弱的特征较为明显。面对技术攻关难题,资金瓶颈也尤其大,企业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以15倍系数放大后形成专项贷款,为创新“加杠杆”,撬动力明显,有望给泉州科技型企业注入可观的资金活水。

    从融资渠道看,面对资金瓶颈,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得信贷支持,是当前企业最为普遍的选择。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则是,由于缺乏重资产,大量泉州科技型企业缺乏抵押物。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考核体制下,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往往并不愿给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泉州市以财政资金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的动作,或可打消商业银行的顾虑,提升其风险承受力,从而激活其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为创新“加杠杆”,泉州这一做法及其控制风险的配套举措,值得关注。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