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在: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信息来源:福建日报更新时间:2024-09-14

眼下正是蜜柚的采收季节,在漳州市平和县福熠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台湾教师陈金在正忙着指导工人操作蜜柚智能加工生产设备。

作为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博士,陈金在2016年来闽,先后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物信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本着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他带领青年教师团队和学生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智造”系统节约成本近千万

初见陈金在教授,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他年逾六旬依然挺拔的身姿、亲和的微笑,更有脸上显著的黑眼圈。“这是我熬夜做研究的‘勋章’。”这种辛苦,他不以为意。

2023年初,福熠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福荣找到陈金在求助,“我司的蜜柚以出口为主,但由于生产智能化程度低,导致人工成本高,蜜柚的质量也难把控”。

当年4月,陈金在入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后,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研发。

研发农产品的智能加工系统,不仅要懂智能技术,还要精通农产品与食品的加工工艺,需要跨学科融合。为此,陈金在组建了一支14人的团队,团队成员涵盖智能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跨学科专业,其中不乏青年教师。

付出近半年夜以继日的努力,陈金在团队首先攻克了精准包装蜜柚配重的难题。整箱包装出口的蜜柚,盒子上都标注了总重及个数,如何确保每一箱的精准?以往,企业多使用数位电子秤,需要人工辅助挑选蜜柚装盒与称重,费力耗时又不够精准。借助人工智能算法,陈金在研发了一套适用于蜜柚的智能配重系统。

“我们经常跟随陈教授深入企业调研,实地查看智能化设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试。”团队成员之一、吴雅萍博士说,陈金在教授虽已步入花甲之年,却依然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这种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激励他们更加刻苦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底,陈金在团队首创“蜜柚智能加工生产系统”并投入运行。该系统运用智能算法、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蜜柚清洗、消毒、保鲜、重量分级、智能配重、自动装盒、品质追溯、AGV无人叉车搬运、自动折叠筐、空筐自动清洗等一系列工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了蜜柚产业用工量大、不良品流出、果实存放周期短等难题。

“我司蜜柚日产能是42万公斤,以往需要500人作业,使用这套智能设备后可减至40人,每年节约劳动力成本960万元。”王福荣说。

堵点卡点就是突破点

在陈金在看来,当前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之所以难以落地,主因在于与现实市场技术脱节。为此,他经常对学生强调要深入企业、深入车间,实地了解企业需求,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极强的适配性和互补性,校企合作能够加快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的速度,更好激发现实生产力。”陈金在说,来大陆之前,他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和企业任职,“登陆”后,他协助多家企业完成自动化技术升级改造,申请专利超过50项,其中有8个项目是发明专利,产生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合计超20亿元。

眼下,陈金在又马不停蹄带领学生投入青鱼罐头自动装罐系统和移动智能菇房的研发中。

据统计,漳州市食品产业整体规模超2000亿元,是该市的重点支柱产业。然而,全市25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生产加工效率低、产品净利润低,难以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

“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就是我们科研攻关的突破点。”他坚持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入睡,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早已成为常态。

“科研是一场马拉松。”陈金在说,在他眼里没有“退休”二字,余生他将把全部精力献给科研,也希望用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刻苦钻研。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