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林清华多了一个身份——庆川数控机械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眼下,他正忙着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推进数控机床丝杆温度补偿以及数字铲花检测技术研究工作,着力破解国外技术垄断难题。
与此同时,另外17名高层次人才也成为莆田首批科技副总,分赴莆田20家企业走马上任,企业涉及先进制造、新型材料、数字经济、食品产业、环保生态等重点产业。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莆田引才工作重点转向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启动“科技副总”选派工作便是其中一项创新措施。
从实施人才“壶兰计划”到出台《关于支持“双招双引”的十条意见》《关于加快培育集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从成立莆田人才教育发展集团到建立人才产业地图、搭建莆智回归平台等人才支撑行动……近年来,莆田以高效率改革、高能级平台、高水平服务持续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落地,为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优化政策 引才优才更有力
今年5月,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携自主研发的直线导轨系列产品亮相俄罗斯国际机床展,成功拓展对俄业务,扩大公司产品出海版图。6月,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平面切割路径规划的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一家专注金属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小巨人”企业,多年来,恒而达常年保持对技术研发的大比率投入,研发团队从原来的不到1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百人,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校专家学者等开展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题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荣获9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
20余年深耕技术创新与研发,助推恒而达生产的重型模切工具产销量连续10余年稳居全球第一。
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演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莆田正不断推出引才优才政策,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设立莆田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全市人才地图建设,建立全市12条产业链人才数据库;给予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最高400万元补助、个人最高200万元补助;针对12条重点产业链,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按研发总投入的30%给予补助;精准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对“双一流”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最高分别补助35万元、60万元;赋予产业主体更大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近年来,莆田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把人才作用前置到产业、项目、工程的谋划之初,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当前,人才红利正在莆田高新技术企业释放。作为“壶兰计划”引进人才,福建钜能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茂斌带着技术团队,率先实施异质结光伏电池项目,为莆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赋能。依吨电子公司有中国工程院、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蹇锡高坐镇,攻关年产540万平方米的高性能覆铜箔板项目,建立了一条先进的高精密高速超高层印制电路板生产线。
目前,莆田共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近3500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0个;与清华、北大等40多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发放省、市人才专项经费1.4亿元。与中科院达成科技成果合作项目260多项,对接项目年总产值超100亿元。
“顶尖人才必须施以顶格政策,方能引得鲲鹏振翼,水击三千。”莆田市委组织部部长方振涵表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新出炉的《人才支撑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探索实行“一行业领域一人才政策”,将实施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教育类、医疗人才、农业农村人才等专项政策,方向更明、匹配更准、力度更大、措施更活。
平台搭桥 政企才互动合作
不久前,莆田市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莆田学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吸纳、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市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莆田围绕市重点产业链,实施‘一产业链一研究院’工程,迈出建设一批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第一步。”莆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建设方案,产研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高校(含二级学院)、科研机构等单位的领导或行业领军人才兼任,每年予以最高100万元的运行费用资助,连续资助3年。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是莆田高质量打造人才创新集聚平台的一个缩影。莆田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1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5家。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人才驿站等人才集聚平台在莆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仙游县发挥三福集团人才驿站职能,打造政、企、才多方位对接交流和互动合作,推行“人才+项目+平台”模式;涵江区发挥区域内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创客梦工厂的平台作用,累计引进孵化项目92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荔城区积极探索“产学研创”融合互动发展机制,利用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45个创新创业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7月10日,莆田“专精特新”和软件信息化专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在莆田学院举行。海安橡胶、永荣科技、赛得利等45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2059个岗位需求,豆讯科技、北理东南信息等31家软件信息化企业提供377个岗位需求。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芯片……是这次参与企业的关键词,研发人员、软硬件工程师是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想要吸纳的人才。对口招聘、精准竞聘让毕业生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莆田市人社局以“莆田人才月”为抓手,搭建“事业单位招聘+线上线下招聘+直播带岗”的立体招聘平台,构筑立体化人才服务新场景。同时,构筑多元化人才服务网络,建设莆田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机构11家;发布莆田市鞋业、食品、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人才地图,实现数字+产业人才一键查询;建立“莆田人才库”,为“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提供人才支撑。
“下一步,莆田将积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模式和‘莆智回归’工程,通过搭建人才互动交流、人才回归合作平台等,动员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方振涵说。
多元服务 厚植留才新沃土
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提起叶祖彪,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1999年出生的他,如今已是湄职院一名教师。他曾就读于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于2020年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世赛选拔中获得数控铣项目第4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022年毕业后,叶祖彪通过莆田市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成为学院的一名正式教师,从事专业实训课教学工作。
以赛验练、以赛选材是湄职院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开设卓越工匠班,设立创新竞赛基金,共建实训室,开展“订单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毕业即就业,促使该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6.15%。
近年来,莆田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实施产业技能人才万人计划,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全市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3个、省级47个、市级59个,莆田职业技术学校获批设立为全省唯一“福建省世界技能大赛研究推广基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留住人才,就要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服务。
“以前听说毕业后存档、参保要花费很多时间,要跑很多趟,没想到几分钟就办完了,我觉得特别方便。”近日,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的郑丽梅体验到了高校毕业生“一件事”打包办带来的便利服务。
“我们设置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窗口,指派专人负责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汇聚各联办部门相关办理材料和结果,整合各类申请表格6张、减免重复证明13份,最大限度地方便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莆田市人社窗口工作人员陈萍说。
在莆田,各类人才政策兑现很方便。作为全国数字城市百强市,莆田用数字技术重塑人才生态服务体系。
率先在全国创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即享平台”,探索“跨域协同、综合受理、智能流转、一体经办”模式,设置政策超市、岗位发布、技能培训、人才补助、服务登记等模块专题,全面疏通毕业生就业服务毛细血管。整合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成“人才e家”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上受理人才认定、津贴补助等申请。
5月26日,涵江区“两新”党建实训基地、百威雪津059海岸线精酿公社等首批5家“人才会客厅”揭牌,通过功能复合、资源融合,为人才提供会客交友、休闲养生、团建聚会等服务,打造功能齐全的新型人才共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