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是一种高端电子光学仪器,被称为“工业的眼睛”。
浙江大学教授张跃飞就是造“眼睛”的人,从2014年开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跨宏观—微观—纳米尺度进行显微结构与材料性能间关系测试分析的扫描电镜原位高温力学仪器系统。
今年,由于在该领域作出了贡献,张跃飞获颁2020年度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
从研究锻造转学电镜
1999年,张跃飞考入太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也叫锻造。本科期间,我开始对材料微观结构研究感兴趣,接触到了电镜,读研时对其越发感兴趣。”他说。
彼时,国内材料领域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对电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读研时,张跃飞能接触到电镜的机会非常少。“搞研究用不上电镜,就像战士没带装备上战场。”他说。
“既然这么感兴趣,我干吗不干脆转学它?”在既没有高铁也没有微信的年代,张跃飞只身来到北京,希望拜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巨擘张泽,可惜无果。
2003年10月,张跃飞又给张泽发出一封电子邮件,表示希望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虽未收到回复,张跃飞仍报考了张泽的博士。“复试时,我是第一个进去面试的,这也是我第一次与张泽院士见面,当时很紧张。”张跃飞说,直到张泽对他说出“你的邮件我看到了”,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
2004年秋,张跃飞来到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当年张泽录取的两个博士生之一。入学后,张跃飞一头扎进了文献和实验的“海洋”里,他和同学每周都要进行学术汇报,把实验进展、阅读的文献做成PPT,在团队会议上进行展示。
“团队开组会,是那时我每周最紧张的时刻。张泽院士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会审核我们列出的每篇文献、每张实验图片,连标点错误都会指出来。为能做好每周的学习进展汇报,我常通宵查阅文献、梳理思路。”张跃飞回忆道。
海外访学播下创业种子
博士毕业后,张跃飞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教师。
彼时,我国电镜整机生产和制造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再加上进口电镜价格昂贵,使用机会很有限。
2014年,已经是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的张跃飞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这座世界一流的学府里,他不仅接触到世界顶尖高校的教学、科研模式,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共同探讨先进理念、技术。
沐浴着查尔斯河畔的创新之风,张跃飞开始思考美国创新力的来源。“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促进科技成果传化,引领航天、计算机等领域的一系列科学突破和技术进步。我觉得,科研成果要想为推动国家发展作贡献、为全人类服务,就要进行转化。”他说。
虽然当初访学的目的并不在成果转化,但麻省理工学院成果转化的繁荣景象却深深刻在了张跃飞的脑海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自由度很高,校内先进的科研仪器大部分都是公共平台,研究人员只要通过培训,均可预约使用。不少世界顶尖的大公司都会派专人到学校实验室考察项目,寻找可转化的成果,有的则常年与实验室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说。
那时,张跃飞并未意识到,许多年后,这支无心插下的“洋”柳会长成一株“幼苗”。
自主创业投身成果转化
2018年,随着知识产权等方面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完善,不少科研人员开始尝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当大多数科研人员把研究成果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转化时,张跃飞则选择将自己参与、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成果进行自主转化,并创办了与电镜相关的科学仪器公司。
“当时,周围很多人都说我要经商了、要赚大钱了,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张跃飞解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张跃飞深知,我国电镜对外技术依存度仍旧很高。当前,高端科学仪器前20强的公司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中国市场却贡献着世界各大科学仪器公司大部分的营业收入。
“当时,不少人劝我,别往这个方向做,我们是做不过国外企业的,人家有几十年的积累,我们什么都没有。可我不这么想,总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张跃飞说。
那段时间,张跃飞在麻省理工学院见到的创业景象,不断在脑中闪回。
直面国外电镜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张跃飞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个性化定制显微观测仪器作为成果转化特色。“我们要做出最适合中国本土的电镜,打造中国人的‘工业眼睛’。”他说。
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找到张跃飞。他们深入调研了国外相关仪器产品的功能、技术指标和售价,以及后续的技术服务水平,最终决定采用张跃飞创业团队的仪器开发方案。
今年10月,张跃飞离开北京工业大学,赴浙江大学继续研究工作。
谈及未来,张跃飞说,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用更优质的电镜产品服务社会,同时他还希望以自己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积极投身成果转化的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