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改革创新澎湃动力 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1-12-23

  立足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我国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5条技术路线7个新冠疫苗获批使用,小分子药阿兹夫定、普克鲁胺等已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实现并网发电,预计投产后可为200万居民提供生活用电……

  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科技界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也更加稳健自信。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说,科技创新在应急、攻坚、支撑、打基础、育生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从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到持续优化科研创新生态……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技界如何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又怎样形成部署落实的强大合力?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王志刚有问必答、金句频出,他抛开讲话稿摘下眼镜,与我们展开了一场坦诚而风趣的对话。

  谈到科技政策落实落地,他说:扎实落地关键是要见效,落实过程中要不断校正,让政策越来越逼近现实诉求。对科技部而言,把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做到位,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说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他说:关键要看干不干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有没有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有没有解决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针对备受关注的基础研究,他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对科学家来说,要善于并敢于提出真正的问题,要奔着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去,而不是奔着容易出成果、容易出名去;

  当科技日报记者问及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有哪些预期目标时,他说:体制机制改革一直围绕如何适合人的科技创新活动展开,“三年攻坚”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谈及2022年的期许,他也始终不离“落实”二字。不同的是,去年在红色纸板上落下的“狠抓落实”四个大字,今年变成了“扎实落实”。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我们更需要把科技创新真正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能发挥更多支撑、引领作用。”王志刚强调,要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变不可能为可能,变未知为已知,减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围绕产业链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创新链布局更多新产业,使得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了2022年七项重要政策,明确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并从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直面这些科技热点和发展重点,王志刚逐一回应。

  记者:从政策规划制定实施到组织落实重大科技任务,过去一年,您觉得科技部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志刚:2021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亲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场参观,对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12位,比去年提升2位。

  一是形成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布局。立足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聚焦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科技任务部署落实,编制29个专项科技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科技支撑“双碳”行动方案等。

  二是科技抗疫支撑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组织全国科研精锐力量,聚焦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5大方向持续开展应急攻关,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疫苗方面,5条技术路线25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7个获批使用,全国已接种各类疫苗26.7亿剂次。药物方面,中国首款中和抗体有效药物获批上市,小分子药阿兹夫定、普克鲁胺等已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检测方面,65款检测试剂产品上市,高灵敏度大通量的检测产品取得突破。

  三是科技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内生动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我国在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横三纵”技术布局和研发突破,推动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科技行动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实施20多个科技重点专项。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外三、泰州、宿迁3个电厂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得到示范推广。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杨凌农高区聚焦解决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问题,抗旱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带动全国近1亿农民增收致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2008年前,我国获批I类新药仅有5个;启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后,支持获批上市的I类创新药达73个,百亿元以上医药企业由2家发展到22家,如世界首个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惠及2000万中国儿童。

  四是为引领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强大技术储备。首先,通过基础研究这个总开关,做厚做实经济发展的底子。其次,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比如,在核能方面,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实现并网发电,预计投产后年发电约14亿度,可为200万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90万吨。在数智化方面,编制全球第一个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围绕底层算法、关键器件、重点场景应用等作出了全面的科研布局,使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五是科研管理创新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持续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发布87项榜单;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184个。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80%的重点专项中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将预算科目精简为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预算调剂权限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结余资金两年后不再收回;间接费用比例提高至30%;在人才和基础类项目中扩大包干制试点。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科技部将推出哪些新举措助推科技政策落实?

  王志刚:“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七大任务之一。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明年的工作主轴就是抓落实。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事实上,前期中央关于科技的大政方针,包括“十三五”时期的143项改革措施,有些已经形成了法律政策制度,明年工作的侧重点,就是如何让这些改革的措施、制度、政策成果落实下去,扎实落地要见效,这是重点。

  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一是制定专门工作落实方案,加强整体谋划,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有力的任务落实机制,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基层一线意见,提高调研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有问题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督查问效,各项任务及时对标对表,实行清单管理,围绕目标找问题,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近期,我们将要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出台科技部党组1号文件,对明年抓落实工作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您怎样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王志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这几支力量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国家创新能力体系。有的着重解决科学问题,重在发现问题、科学解释;有的着重解决技术问题,重在发挥科技的倍增、颠覆、黏合作用;有的着重解决工程问题,重在快速实现先进技术和成果的优先使用。

  是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要看干不干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有没有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而不是看有没有挂牌子。我们鼓励,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就让谁干。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放在国家创新体系大背景下系统谋划,使各支力量各就其位、统筹联动,切实把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完成好履行好。一是在学科领域、任务实施、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二是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体现了中央对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视,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具体措施?

  王志刚: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我们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就是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总体设计,按照基础研究的规律,强化战略部署。

  在研究内容上,既要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凝练科学问题,以科学规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发现、总结,驾驭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逻辑起点是提出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这是基础研究是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否成功的前提。在评价标准上,重点看是不是总源泉、总开关,要把是否具有原创性作为根本标准,统筹考虑科学价值、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多方面衡量因素。

  下一步,全面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布局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二是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造就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支持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后备力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三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央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四是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改革基础研究评价、选题机制和激励制度,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和对应用科学的支撑引领作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记者:近年来科技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在哪些薄弱环节上发力?

  王志刚:科研创新生态是科研工作的土壤,涵盖科技法律、科技政策、科技文化、科研作风学风等诸多方面。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事关科技事业成败。

  前期,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科研诚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我国科研作风学风持续向好态势基本形成。监测显示,超过七成科研人员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有较强信心,社会公众对国家当前在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给予肯定。当然,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对作风学风建设还有更大期待,这也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高度认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内涵,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典型。二是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划定科研活动“边界”,统一调查处理规则,加快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法制化治理步伐。三是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2021年12月,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四是建立常态化查处通报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机制,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多次公开通报论文造假等查处结果。

  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并重,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一是持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宣传引导。帮助青年科技人员系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逐步覆盖入学入职培训、论文发表、学术交流、职称晋升、院士增选等科研工作全过程。二是推进“破四唯”“立新标”相结合。推动各创新主体将改革要求落实到具体科研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松绑减负”,为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把科技伦理要求覆盖到科技创新各领域,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努力实现科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四是持续保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高压态势。对抄袭剽窃、论文买卖、学术造假等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打击,公开曝光。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创新能力?

  王志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检验企业是否成为创新的主体,主要是看企业在重大规划和任务凝练中是否发挥了出题者作用;在重点产品科研攻关中是否发挥了产学研各方的组织协调者作用;在成果转化中是否发挥了技术承接应用者作用。

  围绕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前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有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十三五”期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额年均增长49%,2020年减免税额超过3500亿元;高企所得税减免超过2200亿元。今年这一政策已经推广到制造业企业,并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政策覆盖面,将这一政策扩大到全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

  二是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创新高地的引领带动作用。169个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6.2%的高企和6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6.8%,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50%;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国的3倍,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3;用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12.7%的GDP。下一步,要继续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孵化高地,培育壮大一批全球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研发能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牵头承担项目占比26%,参与项目占比近70%。民口10个科技重大专项中60%以上任务有企业参与实施,在高速铁路、5G、核电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下一步,要大力提升科技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试点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单列一定比例预算资助中小企业研发活动,优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生态,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三年的目标和预期有哪些?科技体制改革目前最大的问题障碍在哪里?如何破解?

  王志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推动建立了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攻坚”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以国家战略目标为方向,不断完善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二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攻坚,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改进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政策,在履行国家使命中成就科技人才、激发主体活力;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

  记者: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时指出:“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面对新冠疫情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王志刚: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与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辩证统一的,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技开放始终走在最前沿,未来,我们将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切实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使命。

  一是推进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提质升级。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三是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下一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支持优秀青年学者交流力度,建设“创新丝绸之路”。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