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才吸引力 厦门抛出“橄榄枝”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更新时间:2021-12-21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厦门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我爱这座城市的一切,我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近日,在厦门市一场国际友人故事会上,来自印度的Smita这样描述她已生活了14年的城市。2007年她和丈夫来到福建,目前在厦门某社区工作。当天,近50位国际友人欢聚一堂,分享各自在厦门工作、创业、生活的故事。

  不仅吸引国际人才落地发展,厦门市以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开放姿态,连续多年针对创业者、就业者等给出优惠政策,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到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生根发芽。

  人才基金为干事者提供“硬核支撑”

  “厦门推出的人才基金为我们这样的年轻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需求,解决了我们创业初期的最大困难。”谈到厦门为何吸引创业者落户,刚刚注入厦门市人才创业一号基金的明见(厦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从华有感而发。

  针对创新人才企业研发投入大、下游导入周期长、资金需求强烈的特点,厦门今年先后成立了厦门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和双百人才基金,走出一条人才工作政策与市场化结合的创新之路。

  陈从华说,公司主营自动驾驶前装产品,拥有30余项专利,发展前景广阔。从2016年公司成立至2019年,销售收入稳定增长至1000多万元。今年在人才基金的推动和牵线搭桥下,企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亿元。

  据了解,成立于今年6月的厦门市人才一号基金是福建省首只人才基金,总规模3亿元,聚焦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为人才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的综合融资支持。目前该基金已审批过会8个项目,涉及金额7000万元。

  厦门市人才创新创业一号基金发起人之一厦门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人才基金通过对优秀人才给予持续的资金投入,帮助人才企业迅速转化科研成果或扩大再生产,实现了人才对接资本的“关键一环”,切实解决了人才企业“有智无资”的发展痛点。

  人才评价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

  如今,厦门聚集了一大批大数据高科技新兴产业集群。随着信息安全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细分领域越来越专业化,新产业从业人员原有职称专业难以匹配行业新趋势,职称评定滞后于产业发展,成为制约专技人才发展的一大难题。

  新产业人才考核评价谁来评?评什么?厦门通过职称评审改革,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

  2020年底,厦门在福建省率先新增“大数据专业技术职务”和“机电元器件专业技术职务”的职称评定,为新产业选人用人、人才评价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使职称专业设置与城市战略需求同频,与产业发展同步。

  首批拿到大数据专业技术职称的孙奕供职于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手机取证研发中心,“我从事大数据专业工作已经11年了,此前因为没有对口的申报专业,一直都没有评职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厦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职称改革前,类似孙奕这样的一线技术人员,一般只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证书。这种“以考代评”的做法,不仅在专业设置上过于宽泛,也将很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挡在了职称评审外。

  为做好新增专业评审,厦门市人社局前期进行了一年多大量调研,充分听取业内企业建议,遴选出的专家评审队伍也优化了来源结构,纳入许多业内代表,提升了行业在职称评定中的参与度,也提高了人才评价质量和公信力。

  不仅如此,厦门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处处长骆磊介绍,厦门市还首创外籍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外籍人才经评定具备来厦工作技能水平的,可以申请有效期1年内的工作许可;认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许可有效期可延长至3—5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厦门贡献才智,厦门市还突破地域、户籍、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出台系列柔性引才专项激励政策。

  今年6月,首批清华大学厦门博士团在厦门开团,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五道口金融学院等顶尖院系的33位博士生进驻厦门美亚柏科、建霖集团、厦门银行等22家企业。

  每年厦门都会对采取短期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的柔性人才和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其中引才数量、累计工作时长、柔性人才投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等成效突出的用人单位最高可领取20万元专项补贴用于人才激励和待遇保障。

  据统计,首批博士团在厦门服务期间,共为企业梳理技术需求45项,协助解决技术难题34项,开展研发试验18项。目前,超过八成博士团成员表达了意向来厦发展或联合所在园区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意愿。

  “厦门已成为清华博士生实践热门选项。”厦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这里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施展竞技的舞台,也是有志之士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