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省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加强人才、技术、资源整合,共同服务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 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在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征集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指南建议和项目需求工作基础上(闽科资函〔2020〕115号),经过联席会议审定,决定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开展试点组织申报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一)工业(申报代码:2020H6201)
1.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与设备技术;5G通信技术和产品;IPv6技术、产品和应用;卫星应用(含通信、导航和遥感)技术;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精度授时技术;高性能服务器;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智慧农林应用以及特色应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显示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自主无人技术;核心芯片和元器件技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
2.新材料
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硬质合金、功能涂层,耐高温、耐腐蚀等高端装备用材料;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材料;碳纤维、芳纶、无机非金属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效纳米催化材料;高性能海工用钢、高品质不锈钢、高强轻型合金与特种金属材料;高品质玻璃板材、特种陶瓷材料;增材制造专用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光敏树脂、工程塑料、聚合物阻燃与防火材料;应用石墨烯改性的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 新型激光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
3.高端装备制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伺服装置和控制系统、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机器人、智能化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新能源装备;高速精密重载传动装置;高速高压液压元器件;高可靠性密封件;大型精密模具;汽车轻量化高强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增材制造/再制造装备;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
4.新能源与节能
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太阳能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钙钛矿电池材料与器件稳定性的设计、实现及测试标准;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风能技术;风能、核能设备与核心配套零部件;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生物质能技术;低成本、低耗能、清洁、安全、高效制氢和储氢技术;以氢为燃料的发动机与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新型高安全、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非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效燃料电池技术;大功率、高安全动力锂电池技术;环境友好型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余热及高温固体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非晶变压器;智慧能源管理与智能优化节能技术;高效电动机、高效空压机、高效泵、变频器等工业节能设备;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5.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港口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电动船舶、汽车滚装船、液化气运输船、客滚船、远洋渔船、游艇、大型邮轮等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船舶智能化技术;海洋装备智能腐蚀控制技术。
6.现代服务业支撑技术
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跨平台服务信用管理关键技术;服务内容资源管理关键技术;数字生活服务共性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标签、智能终端等应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创意产业创作、设计与制作技术;影视媒体融合服务技术;混合现实环境下的观演空间支撑技术;传播与展示技术;文化遗产发现与再利用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技术。
(二)农业(申报代码:2020N5201)
1.我省特色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农业植物资源、畜禽遗传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水产品保护和利用技术,抗逆优质及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选育和规模化育苗技术,农业植物资源的分类与开发利用、农林资源监测与循环利用、生物资源分子利用。
2.高效栽培、健康养殖
主要农林作物、水产和畜禽的高效、生态与健康栽培和养殖技术;专用有机肥、可降解农用地膜、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研发。
3.重大农林生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监测技术,监测预警、快速诊断、应急处理及抗药性检测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开发,动物重要病原微生物变异情况监测与预警技术,新型疫苗和新兽药的研发。
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质量控制技术,高端生物保健食品、农林资源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和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等技术;智能化、节能农产品加工设备。
5.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智能化农业和小型轻便作业装备、设施农业技术,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技术,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与信息服务技术。
6.农业生态技术
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有机废弃物消纳利用、高效节水、水土保持技术;农林资源监测与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综合修复技术研发;退化土地资源修复技术、绿色农业核算与碳足迹、重要养殖海区污染源调查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技术。
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
村镇饮用水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村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装备开发、村镇生活垃圾移动式小型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乡村生态景观营造关键技术研究、社区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发、村镇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三)社会发展(申报代码:2020Y4201)
1.人口与健康领域,开展疾病诊疗技术研究、药物(含生物药)及医疗器械(含医用智能机器人)研发。
2.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节能和绿色环保建筑技术研究。
3.公共安全领域,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毒品问题治理等技术研究和文化遗产加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团队采取“校校企”方式组建,即由至少2所高校(牵头高校与合作高校都必须是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联合,共同为在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高校科技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应由来自至少2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和至少1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或研发人员。产学研联合应突出产业需求引导,“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可行性。
(二)申报项目应在附件中提交合作协议,协议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及分工、合作机制和成果落地转化方式、知识产权权属、经费筹措及资助经费分配等(格式详见附件1)。高校管理部门对推荐的项目均应到合作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核实,重点审核是否真实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落地转化。
(三)项目研发内容不得与省科技厅、工信厅、教育厅等省直有关单位立项项目相同或类似。
(四)申报单位不得有到期未验收的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应为实际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得有到期未验收的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同期主持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1项(含省科技重大专项的专题项目,原科技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区域发展项目、高校产学合作项目、对外合作项目、星火项目、引导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及STS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
(五)申请项目资助经费预算应合理、科学,单个项目申请资助额度不超过60万元。若实际资助经费未达到申请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能自筹解决差额部分,鼓励申报单位及合作单位共同投入。
(六)项目实施期限为2-3年,申报项目研发起始时间为2020年12月20日,结束时间一般不超过2023年12月20日。
(七)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不得是失信被执行人,不得是列入项目管理资信“黑名单”且取消申报资格处罚时限未到期。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应保证所提供申报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三、申报推荐数
参考之前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征集到的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需求项目数,设定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推荐项目数,请严格按限项推荐备选项目:
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省高校之间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加强人才、技术、资源整合,共同服务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 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在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征集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指南建议和项目需求工作基础上(闽科资函〔2020〕115号),经过联席会议审定,决定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开展试点组织申报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支持领域
(一)工业(申报代码:2020H6201)
1.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与设备技术;5G通信技术和产品;IPv6技术、产品和应用;卫星应用(含通信、导航和遥感)技术;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精度授时技术;高性能服务器;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智慧农林应用以及特色应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型显示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自主无人技术;核心芯片和元器件技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技术。
2.新材料
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硬质合金、功能涂层,耐高温、耐腐蚀等高端装备用材料;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材料;碳纤维、芳纶、无机非金属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效纳米催化材料;高性能海工用钢、高品质不锈钢、高强轻型合金与特种金属材料;高品质玻璃板材、特种陶瓷材料;增材制造专用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光敏树脂、工程塑料、聚合物阻燃与防火材料;应用石墨烯改性的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 新型激光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
3.高端装备制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传感器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伺服装置和控制系统、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机器人、智能化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新能源装备;高速精密重载传动装置;高速高压液压元器件;高可靠性密封件;大型精密模具;汽车轻量化高强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增材制造/再制造装备;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
4.新能源与节能
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太阳能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钙钛矿电池材料与器件稳定性的设计、实现及测试标准;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风能技术;风能、核能设备与核心配套零部件;新机理、高转化效率的生物质能技术;低成本、低耗能、清洁、安全、高效制氢和储氢技术;以氢为燃料的发动机与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新型高安全、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非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效燃料电池技术;大功率、高安全动力锂电池技术;环境友好型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余热及高温固体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非晶变压器;智慧能源管理与智能优化节能技术;高效电动机、高效空压机、高效泵、变频器等工业节能设备;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5.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港口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电动船舶、汽车滚装船、液化气运输船、客滚船、远洋渔船、游艇、大型邮轮等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船舶智能化技术;海洋装备智能腐蚀控制技术。
6.现代服务业支撑技术
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跨平台服务信用管理关键技术;服务内容资源管理关键技术;数字生活服务共性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标签、智能终端等应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创意产业创作、设计与制作技术;影视媒体融合服务技术;混合现实环境下的观演空间支撑技术;传播与展示技术;文化遗产发现与再利用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技术。
(二)农业(申报代码:2020N5201)
1.我省特色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农业植物资源、畜禽遗传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水产品保护和利用技术,抗逆优质及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选育和规模化育苗技术,农业植物资源的分类与开发利用、农林资源监测与循环利用、生物资源分子利用。
2.高效栽培、健康养殖
主要农林作物、水产和畜禽的高效、生态与健康栽培和养殖技术;专用有机肥、可降解农用地膜、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研发。
3.重大农林生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监测技术,监测预警、快速诊断、应急处理及抗药性检测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开发,动物重要病原微生物变异情况监测与预警技术,新型疫苗和新兽药的研发。
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质量控制技术,高端生物保健食品、农林资源高附加值转化利用和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等技术;智能化、节能农产品加工设备。
5.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
智能化农业和小型轻便作业装备、设施农业技术,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技术,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与信息服务技术。
6.农业生态技术
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有机废弃物消纳利用、高效节水、水土保持技术;农林资源监测与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综合修复技术研发;退化土地资源修复技术、绿色农业核算与碳足迹、重要养殖海区污染源调查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技术。
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
村镇饮用水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村镇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装备开发、村镇生活垃圾移动式小型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乡村生态景观营造关键技术研究、社区环境监测及修复关键技术研发、村镇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三)社会发展(申报代码:2020Y4201)
1.人口与健康领域,开展疾病诊疗技术研究、药物(含生物药)及医疗器械(含医用智能机器人)研发。
2.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节能和绿色环保建筑技术研究。
3.公共安全领域,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毒品问题治理等技术研究和文化遗产加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团队采取“校校企”方式组建,即由至少2所高校(牵头高校与合作高校都必须是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联合,共同为在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高校科技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应由来自至少2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和至少1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或研发人员。产学研联合应突出产业需求引导,“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可行性。
(二)申报项目应在附件中提交合作协议,协议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及分工、合作机制和成果落地转化方式、知识产权权属、经费筹措及资助经费分配等(格式详见附件1)。高校管理部门对推荐的项目均应到合作企业现场进行调研核实,重点审核是否真实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成果是否能够落地转化。
(三)项目研发内容不得与省科技厅、工信厅、教育厅等省直有关单位立项项目相同或类似。
(四)申报单位不得有到期未验收的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应为实际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得有到期未验收的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结束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同期主持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数原则上不超过1项(含省科技重大专项的专题项目,原科技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区域发展项目、高校产学合作项目、对外合作项目、星火项目、引导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及STS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
(五)申请项目资助经费预算应合理、科学,单个项目申请资助额度不超过60万元。若实际资助经费未达到申请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能自筹解决差额部分,鼓励申报单位及合作单位共同投入。
(六)项目实施期限为2-3年,申报项目研发起始时间为2020年12月20日,结束时间一般不超过2023年12月20日。
(七)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不得是失信被执行人,不得是列入项目管理资信“黑名单”且取消申报资格处罚时限未到期。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应保证所提供申报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三、申报推荐数
参考之前面向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征集到的2020年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需求项目数,设定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推荐项目数,请严格按限项推荐备选项目: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系统异常或技术上的问题(包括单位注册、科技人员注册出现异常)都可与技术支持部门: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系 联系电话:0591-87882011、0591-87862982。
科技厅联系方式
业务咨询:
高新处:联系电话 0591-87881286
农村处:联系电话 0591-83517063
社发处:联系电话 0591-87883255
资配处:联系电话 0591-87881125
附件:1.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三方合作协议
2.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3.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现场调研核实意见表(格式)
4.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汇总表(格式)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
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