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6·18”亮点纷呈 全方位展示我省新产业新技术

信息来源:新浪福建更新时间:2018-05-23

    日前,从省发改委获悉,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将于今年6月17日至21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6·18”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总量赶超的有机统一提供强有力创新支撑。 十六年来,“6·18”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模式——“福建模式”,本届展会具有亮点纷呈,强化对接,项目实等诸多特点。

  据了解,本届“6·18”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家31个有关部门、央企、全国学会(协会)共同主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福建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展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总展示面积约8万平方米,分为主题展区、综合展区、专业展区三个板块。主题展区包括大数据与物联网馆、石墨烯产业馆;综合展区设置创新创业馆、国企创新馆、城市综合馆;专业展区设置一带一路馆、金融服务馆、养老产业馆、生态环保馆、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馆、智能制造馆、绿色农业馆、新能源汽车产业馆、体验区等。

    本届展会重点突出,亮点多

  (一)突出创新重点,展示新产业成果

  大数据与物联网馆将集“数字中国”峰会福建展品精华,全方位展示我省大数据与物联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政策措施等,推进“数字福建”的建设。

  石墨烯产业馆围绕石墨烯“料、材、器、用”等环节,重点展示我省及国内外近年来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成果,重点突出我省石墨烯产业“两核三区”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石墨烯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储能、热管理、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我省加快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首次设立的生态环保馆,重点展示我省全国前列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而高质的自然资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集中展示生态环保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项目、新成果和典型应用案例,突出展示我省绿色发展新动能的现状、亮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有机统一。

  首次设立的养老产业馆,将围绕“清新福建·颐养福地”主题,邀请省内外养老产业领军企业,引进先进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推动我省更多的养老产业项目成果对接和落地。

  本届还设立新能源汽车馆,展示我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产品。其中,第十四届“6·18”对接项目——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将组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展。

  (二)突出创新导向,推动新技术应用

  为集聚科技资源,本届展会设置创新创业馆,该馆包括高校成果展区、科技成果展区、院士专家馆、总工会展区、团中央展区和全国妇联展区,推介大量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其中高校成果展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规划“协同创新”“青年博士成果”“互联网+”等专区,内容丰富多彩。

  智能制造馆设置航天科技、中化、机械总院、中核、中广核、中国中车、世界500强等展区,重点展示和推介央企和我省骨干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促进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展会期间,还将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开展智能制造主题论坛,探讨福建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及产业应用高端论坛,将邀请国际著名人工智能企业和专家,就人工智能技术最新成果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交流研讨,为福建如何抢抓战略机遇,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言献策。

  本届展会还专门设置一带一路馆,包括澳门展区、华人华侨成果展区、知识产权展区、昌都市展区、留学生同学会展区等,着眼国际大视角,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成果交流与合作。其中知识产权展区以“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福建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合作”为主题,推介大量专利技术。

  (三)突出赶超战略,助力新福建建设

  本届城市综合馆将重点突出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入实施赶超发展战略,按照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所部署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福州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重点,泉州市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题展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十七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南平市以“绿色创新,畅想武夷”为主题集中展示七大绿色产业发展成就。

  本届新设立国企创新馆,以“建设新福建,国企当先锋”为主题,分综合展区和企业展区。企业展区由省高速集团、投资集团、冶金控股、能源集团、交通运输集团、汽车集团、电子信息集团等17家省属国有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果。展会期间还将举办科技创新论坛、产销对接会等。

  现代农业依旧是我省重点产业之一,本届绿色农业馆设置农业厅、林业厅、省农科院、现代海洋渔业馆、福建农林大学等展区,分别展示我省内现代农业领域取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体现现代农业向生态化、智慧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方向。

  (四)突出资源对接,促进多平台共建

  本届展会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高校研究者、学者和行业专家等480人,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150家,银行、基金等投资机构80家参展参会,并在开展展览活动的同时,举办系列论坛和对接会。

  本届展会将组织一场福建军民两用技术项目成果对接会,邀请军民融合领域领军人物和企业,交流探讨“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

  为加强综合金融服务,推动项目转化落地,本届展会专门设立金融服务馆,并组织福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接会,集聚银行、保险、证券和各类投资机构,与我省创新型企业开展对接,切实提升金融资本服务创新项目的水平。

  (五)突出展会服务,体现市场化效率

  本届展会将发动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依托“6·18”双创云平台、“6·18”App发布创新资源、项目成果、技术需求、项目融资,在线开展技术咨询与交易,创新项目、产品众筹等,实现项目对接永不落幕。同时,展会还将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高校研究者、学者和行业专家和上下游采购供应商,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要素资源需求,寻找到目标客户。

  本届展会还将围绕展会策划、布展、接待、招商等各环节,积极引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扫码观展、网上展厅、智能迎宾、三维实景等新技术新设备。并且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打造“6·18”网上展会和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活动深度融合。

  展会还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样化呈现方式,应用实物陈列、沙盘模型、视觉影像、全息投影、虚拟翻书、3D打印、VR等多种手段,提升观众参与度和观感。同时,通过“6·18博览”手机App、志愿汇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更快捷、更直观地宣传“6·18”展会盛况和参会项目。

  本届展会强化对接,项目实

  (一)抓项目落地

  截至目前,第十五届“6·18”对接合同项目数6317项,开工投产率近80%。

  (二)抓精准对接

  第十六届“6·18”启动以来,已举办不同形式、主题、规模的专场对接活动近100场,对接了1500多项合同项目。其中,省发改委联合省经信委、科技厅等单位联合举办10场“6·18对接日”,涉及现代农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总参会人数2700余人,征集项目成果500余项,技术需求200余项,120多项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批项目签订了合作合同。“6·18”组委会办公室积极推动全球首家商用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源平台DL4J研发公司Skymind落地福建,推动其与省电子信息集团云计算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与美亚柏科上市公司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和战略合作。

  (三)抓平台建设

  各地各部门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更多的“6·18”协同创新院产业技术分院,目前已正式设立10家,筹建6家。各产业技术分院按照“一个网络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场所、一套机制和一批成果”的建设要求,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产业政策梳理引导、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促进创新型企业孵化等工作,集聚、推介、对接、转化了一批好项目。

  (四)抓资本服务

  “6·18”组委会办公室积极推动银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保险、产业基金等多元资本对接“6·18”项目。截至目前,“6·18”基金已投资项目12个,总金额9.63亿元,有效助力项目产业化进程。建瓯、福安、龙海等地更是主动上门,寻求与“6·18”基金合作。目前,建瓯绿色发展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已正式成立;福安市融投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已正式成立;龙海市绿色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也已签订合作协议,近期将成立。

  16届展会成效显著,机制活

  十六年来,“6·18”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模式。它坚持以用为导向,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推动“四链融合”,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福建模式”;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体现“放管服”改革的福建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一)“6·18”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向高端跃升。近年来,“6·18”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发展实效,取得显著效果。

  1、“6·18”以新科技转化应用推动产业链创新,突出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产业重点,策划组织系列论坛、对接活动,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服务带制造。

  2、“6·18”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前瞻性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引进该领域龙头企业进行带动、辐射和延伸,从而建立全新的产业链条,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和石墨烯产业等。

  3、“6·18”引导各类资本服务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金融支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发展模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进资本助力实业。

  (二)“6·18”汇聚国内外资源,助力福建打造系统创新链。近年来,“6·18”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结合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合力破解产业高端发展技术难题,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1、“6·18”从制约发展最关键的领域着手,每年有针对性邀请300家以上项目资源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展,邀请2500名以上“两院”院士等境内外专家学者参会,助力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加大补短板力度。

  2、“6·18”柔性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构建大平台、引进大成果,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引导企业更多走依靠科技、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路,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6·18”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持续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6·18”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

  1、“6·18”建立产业分析推进机制,根据我省各行业“体检会诊”结果有针对性征集推介先进适用项目成果、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同时全面梳理项目成果,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要求,全程跟踪服务,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

  2、“6·18”持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通过举办“6·18对接日”、搭建“6·18”双创云平台、设立“6·18”协同创新院等,打造“五天盛会、常年对接、永不落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举办双创活动,建立崇尚创新的氛围和激励创新的机制,激活各类创新群体活力和潜力。

  (四)“6·18”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放管服”改革的福建路径。16年来,“6·18”形成了“一体化统筹、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精准化对接、常态化落地”的运作模式,共征集推介科技项目成果10多万项,促进4万多项成果在福建转化落地,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亿元。成为政府转变职能、创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样板。

  1、“6·18”从一开始,便突破了原有科技管理体制上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资源分散等的制约,适应了“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大势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机制,搭建了一个各级各部门合力共推各种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平台,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整体推动技术转移、项目转化落地的新格局。2015年起“6·18”探索市场化运作,但政府主导“6•18”展会,并以此为平台推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格局依然不变,从而保证了展会方向和展会品质,但展会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加实在。

  2、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产业部门或非产业部门,在“6·18”找到了为企业发展、科技研发服务的新空间。省发改委负责总体的策划、协调与组织,会同经信委、科技厅,联合相关部门、地市,充分发挥“6·18”平台合力作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各地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精心策划办好“6·18对接日”系列活动,推动项目对接,特别是把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以成果应用为目的策划对接活动,推动项目落地。省委组强部、台办,省教育厅、外事办、侨办、金融办、知识产权局等全面发挥其渠道优势,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服务产业发展;省总工会、团省委、妇联、贸促会、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省留学生同学会·福建留学人员联谊会、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群团组织,放大自身联系广泛的特点,结合日常工作,在各个群团中广泛发动,围绕“6·18”的主题,征集项目、技术、人才,举办对接活动,共同推动项目落地转化。


相关推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