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员。 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1年至2005年在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化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陈学元博士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7篇,被他人引用400多次;应邀在国际知名丛书“稀土物理化学手册”和相关专著撰写5篇专章,合著1部固体光谱学的英文专著,授权和受理专利8项。担任全国掺杂纳米材料发光性质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会(Opt Lett, Opt Express, JOSA B), 美国化学会(J Phys Chem, Inorg Chem, Langmuir, Cryst Growth Des),英国物理学会(J Phys-Condens Mat, J Opt A),Elsevier (Coordin Chem Rev, J Lumin, Opt Mater, J Solid State Chem, Mater Res Bull B, Appl Surface Sci, J Rare Earths), J Nanosci Nanotechno, Appl Phys B, Chin Phys, Chin Phys Lett等刊物审稿专家。曾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7年),第一届全国发光学徐叙瑢优秀青年论文奖二等奖(1998),福建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03),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08),中科院上海分院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名奖(2008),首届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
研究方向: 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的光谱和光电子学,尤其是纳米发光材料不同于块材的发光机理、荧光动力学和电声子相互作用。包括:稀土掺杂绝缘体纳米晶的能级、电声子作用和能量传递研究;稀土掺杂半导体(II-VI和IV-VI等)纳米晶的体相掺杂和高效发光;表面修饰对稀土掺杂纳米核-壳或包覆层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主要科研成果: 1996-2001年,主要从事稀土光谱和光电子材料研制,曾系统地用群链方法研究稀土激光晶体的光谱和磁性能,提出自混频激光空间分布理论模型和稀土掺杂光学超晶格材料的自变频激光模型,并被实验所证实;2001-2005年,在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重元素(镧系和锕系)光物理和光化学基础研究,2002年首次在激光实验中观察到Er:Y2O2S纳米晶体的反常热力学布居和受限声子弛豫现象;2003年,结合激光光谱和Monte Carlo模拟手段,发现纳米尺寸效应对Er:Y2O2S纳米晶体的声子辅助和共振能量传递有显著影响;在Eu3+掺杂纳米核壳材料研究中发现纳米颗粒的核心和壳层间的不寻常的低温相变,系列研究进展还应邀发表在 Nanotechnology Focus (Nova Science Publisher, 2005)一书;在Eu3+离子掺杂BaFCl微晶中首次发现电荷转移振动激子诱导的反常Eu3+格点位置和T9荧光动力学。此外,在镧系和锕系元素振动光谱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中亦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上述研究成果曾多次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美国化学会年会、国际稀土会议、国际f族元素会议和美国材料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上以邀请或口头报告形式宣读。入选百人计划以来,在国内独立设计和组建了性能指标国际先进的低温高分辨激光光谱测试系统,在稀土掺杂绝缘体纳米发光材料中发现一系列不同于块材的光学性能如Eu3+反常热力学布居及介质效应引起的自发辐射寿命拉长,增强的能量传递和不寻常的声子边带现象。首次实现Eu3+在ZnO和TiO2半导体纳米晶的体相掺杂和长寿命、强荧光发射。
全部评论